明树数据-和记娱乐手机app

云石:这次不一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后,是中国经济即将开启的全面换轨

2020-05-20 来源:云石 作者:云石


见》。
按照新华社的说明,这个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消息传出西部概念股照例迎来了一波涨幅。而此番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后的深意,也被外界纷纷解读。
 
解释最多的,是认为这是对冲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之举。
 
这个解读当然是合理的。新冠对经济的冲击,大家都已经感同深受。鉴于疫情的全球常态化趋势,经济衰退甚至萧条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对此中央也已经启动了宏观调控,新基建迎来爆发式增长。而西部作为中国中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板块,在这方面的潜力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可供操作的空间也最为广阔。这种大背景下,推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合情合理。
 
但仅就与此了吗?远远不是!如果仅仅把这一轮西部大开发,解读为宏观调控和新基建的呼应的配套,那就太狭隘了,也太浅薄了些。实际上,在云石君看来,除了这种临时性的经济政策对冲,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中国经济将迎来一场全方位的换轨,未来,中国的财富增长模式与地域经济格局,都会由此发生显著的变化!
 
首先,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在短期的投资拉动同时,实际上是在为中国经济长远布局,是内需启动做必要的铺垫。
 
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外贸,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三驾马车各自的效用和含金量,其实是有相当差距的。早期,外贸一枝独秀,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增长点。08年金融危机后,外贸的比重逐渐缩减,投资则快速崛起,重要性逐渐赶上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引擎。
 
而在外贸、投资引领风骚的同时,消费方面的表现,则一直较为落寞。虽然过去这些年,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大声呼吁要重视消费,但效果一直不明显,消费在三驾马车中排名最后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其实客观的说,消费长期起不来,也不是有道理的。毕竟要靠消费拉动,前提得是老百姓有钱消费。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早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穷的彻彻底底。虽然这几十年靠着改革开放,大家财富都在不断增长,但毕竟欠账太多,底子太薄,所以这种相对的增长,并没有改变绝对总量不足的局面。同样,由于国家绝对财富总量的有限,所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也相对不足,这就更加限制了民众的消费欲望。
 
这就是改革开放早中期,消费颓靡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没钱,国家没钱,老百姓也没钱,所以大家最很重视,最在乎的都不是享受,而是攒钱!这种格局下,外贸和投资,这种卖力赚钱,以及用钱生钱,才是从国家到人民最喜欢的。
但这种局面,近十年来其实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十年里,中国已经坐稳全球第二大国宝座,也建立了放眼全球无以伦比的完备工业体系,财富总量其实已经足够庞大,社保、医保其实也有了较大的完善——甚至连以前完全顾及不到的广大农民,现在因着财政的巨额投入,也可以用十分低廉的价格参保新农合,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但是,内需的潜力依然远远没有释放。虽然依托庞大的经济总量,中国市场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但结合中国的人口和财富总量来看,这种内需规模依然是远远不足的,远不能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阶段相匹配。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惯性,很多人习惯了过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何况在外贸、投资仍有极大空间的阶段,大家也都更注重直接的财富增长;
 
而另一方面,则是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少部分人占据了巨额的财富,并且形成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靠剥削大部分人财富攫利。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卖地来获取收入,所以天然存在炒地皮的冲动;另一方面,少部分人也通过房地产投资或投机,攫取大量财富,再通过倒卖和出租收取高额回报。而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则在这个过程中惨遭剥削,每月还上房贷或者交完房租后,腰包所剩无几,自然也就无力或者不敢消费。
 
财富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就是内需不振的症结所在。
 
那么,如何打破?很多人说收靠收房产税。但且不说,高房价只是加大贫富差距,限制内需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就算收房产税,从国外经验来看,也并不足以从长远角度遏制房价——相反,如果操作不慎,还有可能引发房市崩盘,进而触发金融危机。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魔咒?其实重塑经济格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不失为一妙招。
 
说白了,中国房价地价真正昂贵的,主要还是北京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内陆,尤其是中西部,房价绝对值是不高的。
以西部重镇重庆为例,二环的刚需新房均价也不过一万出头,核心区好些的普通房子也就不到二万;如果不讲究品质,哪怕在著名的重庆核心解放碑附近,几千块钱一平也能买到凑合能住的老破小——这跟同等级的发达地区大城市比简直就是白菜价!
 
重庆尚且如此,西部广大地级市以及县城,就更不用说了。
 
但即便是这样的白菜价,在中西部仍有大把人喊房价高房价贵。之所以如此,除了近几年部分地方政府借棚改之机炒房炒地皮,导致房价有一波不合理拉升外,归根结底还是产业不足,居民收入上不去。所以即便是白菜价,还是超出当地土著承受能力,还形成了金融风险。
 
一方面,东部房价腾贵,炒房盛行,当地政府和炒房囤房者大获其利,广大民众被高房价高房租所困,无力消费;另一方面,西部产业匮乏,土著穷的叮当响,政府不卖地连公务员工资都开不出来,而与东部相比贱如白菜的房子,都还能找不到接盘侠,形成金融风险。
 
怎么化解?
 
产业转移!
 
如果能把大量产业转移到中西部,那么随着工业和人口的移出,东部地区的高房价高房租就会得到化解,虽然当地食利阶层会遭受损失,但广大民众被房价裹挟的局面就会得到缓解,消费力就可以释放出来;而另一方面,西部有了产业和人口,不仅现有金融风险得以化解,财政有了来源,而且鉴于其本身较低的房价基础,所以房价和房租对民众裹挟也相对较小——可以被产业转移带来的财富增加所对冲,这样一来西部的消费力同样可以获得增长。
 
此外,之前因为产业大量集中在东部,而东部的高房价几乎断绝了普通外来人口的安家指望。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劳动者不仅朝不保夕,对当地社保医保也不热心——他们宁愿多拿几百块钱,也不想购买这个年纪大后注定难以使用的当地社保医保。而社保医保的全国一体化,又受制于地方利益博弈而很难全面推进。
 
既没有当地的房子,又要承担高额房租,甚至很多普通劳动者还连社保医保都不买,这样的人口,能有消费力才见了鬼了!
 
而如果产业和人口转移到西部,人们买得起房——还不用背负高额房贷,又不用再交房租;又因为可以定居,所以哪怕是体力劳动者,对社保医保也会重视起来——这意味着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生活需求就会被充分激活——消费自然也就起来了。
 
这就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层次用意。它的出台,绝不仅仅是对冲阶段性的经济危机;更是从长远看,打开中国内需增长大门,开启中国消费时代的必要前奏和铺垫!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一个问题——既然产业转移这么好,为啥以前不搞,非要拖到现在?
 
这除了历史的惯性,东部拥有既有优势外,最重要的,还是涉及到一个国内外环境的改变——也就是新华社解读中提到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以前,外贸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就算08年后投资崛起,外贸依然是消化中国制造产能,创造财富的主要渠道。内需市场与海外市场相比,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
 
既然是外贸占主导,那东南沿海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外贸为主,兼顾内需的大环境下,把产业集中在东南沿海,这样才是综合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而且,那时候内地也不具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中西部太落后,老百姓超级穷不说,交通也十分不方便,地方政府的理念和水平跟东部比也是差之万里。这种情况下,产业大规模内迁,等于是找死。
 
但现在,形势不同了。
 
首先,全球化退潮已经无可避免,整个外贸大环境,在未来必然受到严重冲击;其次,随着中美脱钩不可避免,未来中美贸易必将急剧下降——这严重削弱了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毕竟它们是中国大陆离美国最近的地区。而随着中美交恶,为了规避风险,对冲影响,中国也逐渐将未来外贸的重心从北美逐渐转移回东半球——主要就是亚欧大陆和非洲——这样西部的区位优势就逐渐凸显,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也逐渐打破了中国西部的旧有闭塞格局,在陆上丝绸之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推动下,西部的对外通达性较过去有较大提升,所以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新的外贸功能。
 
其次,投资拉动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不仅边际效应递减越来越明显,累积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高,就算眼下还能勉强使用,但放眼未来,不能再想过去十年那样,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不然总有一天得玩崩。
 
外贸总量耍贱、方向改变;投资也不敢再大张旗鼓的用,所以,启动内需,开启消费时代,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而进入内需为主,外贸兼顾(或者说内外兼顾,外贸向西)的时代后,西部,尤其是关中平原、四川盆地这些靠西不西,又具备建设产业集群条件的地区,以及新疆、广西、云南等边境口岸的区位优势就大大凸显——向东,他们面向传统汉地发达区域,向西,他们连接亚欧非;成为新的综合性价比最高的区域。
 
而且,中国内地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横向对比,内地依然跟沿海差距巨大,但是纵向来看,无论是财富积累、政府水平,还是有了不小提升的——这意味着它已经初步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自身基础。
 
当然,交通状况,西部现在还稍有欠缺,比如西部最重要的增长极,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核心——成渝经济圈,到现在为止连一条东出的高铁都没有,西部铁路、公路密度也跟东部都有巨大差距;甚至西部唯一水上战略通道——长江,受制于三峡大坝船闸通行能力,而存在严重的运能束缚。
 
这都是现实的困难。当然,从长远来看,这些梗阻都会逐渐被打破——只是需要时间而已。但现在,鉴于疫情影响和中美脱钩加快等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骤然加速;所以相应的,开启内需主导,推动外贸转向的紧迫性大大增加。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有必要加快步骤,将西部产业承接环境快速催熟,以及早启动外贸转向,开启内需市场。
 
这就有了这次的新一轮一路向西。20年前的第一轮西部大开发,受制于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客观来说效果其实并不太明显,并没有改变西部远弱于东部的整体格局——甚至差距还在持续拉大;但这一次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具备了最高层面的战略意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计划的快速落地,西部,特别是成渝、关中两大战略基地,以及新疆、云南、广西的一些边境口岸,将在未来迎来一波巨大的发展红利,而这种红利,不仅会真正意义上缩小中西部在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巨大差距;推动地区均衡发展,也会为中国消费时代的启动,内需的爆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