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树数据-和记娱乐手机app

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闵府发〔2021〕2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

现将《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1年7月15日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

“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优势

1.科创资源丰富,位于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

试验区位于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毗邻上海交大、华师大、莘庄工业区、紫竹高新区、零号湾双创基地等知名高校和创新园区。同时,2020年闵行区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0%左右,远高于全国和上海的平均水平,区域内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2家,市级研发机构122家,外资研发机构42家,推动建设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哈工大创新研究院、西工大产业创新中心、前瞻创新研究院等多个创新平台,为试验区提供了丰厚的科创资源。

2.产业初步集聚,智能制造生态基底良好

闵行区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已聚集超140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芯片、云计算、传感器、数据服务、生物识别等基础领域已有10余家,机器学习、视频/图像/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应用技术领域已有近20家,为试验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试验区引进了达闼机器人柔性执行器和云端服务器、韩国现代重工工业机器人、福洛德传动双态逻辑变速器、上海鲸鱼教育机器人等重点项目,闵开发拥有abb、施耐德、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毗邻的紫竹高新区、莘庄工业区两大产业园区,汇集了上海航天、上海电气、中国船舶、中航工业等众多大型国企,试验区产业集聚态势初显。

3.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对内对外链接能力

试验区位于闵行南部,临近黄浦江上游,区域交通网络发达,交通设施便利,拥有城市轻轨5号线,可连通城区,无缝换乘国道交通,50分钟实现便捷通勤。拥有申嘉湖高速和嘉闵高架等多条主城方向核心高架路和高速路,半小时可达虹桥、浦东两大机场以及上海市区,并与嘉兴、湖州、吴江等城市形成一小时都市圈,具备良好的对内对外交通条件。此外,区域内文化、体育、商业、教育、卫生配套设施齐全,品质较高。拥有旗忠网球中心、旗忠花园高尔夫球场、养云安缦酒店、德威国际学校、德闳双语学校等高端服务设施,可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4.发展空间充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上海土地稀缺,市区内已鲜有成片的、能够进行大面积整体开发的区域,市区空间也难以构建体系健全、功能丰富、富有体验性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而试验区拥有15.7平方公里的成片土地资源,其中应用综合实践区占地约4.9平方公里,涉及商业、办公、住宅、教育、医疗、养老、绿化等多类土地性质,为满足试验区复合型用地需求,形成完整的ai应用场景和健全的ai产业生态圈提供了重要空间。产业创新发展区占地10.8平方公里,其中存量工业用地509公顷,增量用地约为106公顷。

5.规划设计先行,建设招商取得阶段成效

试验区自建设以来,贯彻落实《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沪府办发[2019]19号)各项任务部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标准建设。成立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试验区组织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全面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启动试验区城市规划研究,配合推进应用实践区调规、03单元控规、南部单元规划编制。加大招商力度,聚焦“四智”产业发展,累计洽谈人工智能项目百余个,落地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0家,2019年试验区入围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应用实践,围绕“三精”应用落地,启动人工智能公园二期建设,与阿里、华为、达闼等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推进“ai ”应用场景试点落地。

然而,试验区作为新开发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区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一是,试验区内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人工智能企业占比偏低,且大部分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备产业链和生态体系,与张江、临港、徐汇等区域相比,在标杆项目引领、高端人才储备、科创资源积淀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二是,试验区现有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满足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载体缺乏,商务和居住等各类配套显著不足,且区域内部交通并不通达,整体区域欠缺南北向贯通道路,城区建设步伐有待加快。三是,试验区地块涉及开发公司、马桥镇、莘庄工业区、闵开发、江川路街道等多个主体,统筹推进与协同机制还有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

1.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综合示范载体加快布局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很强的“头雁”带动效应,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成为各国战略竞争布局焦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ai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gdp带来14%的增长空间,形成约15.7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上海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与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载体,但等级高、体系全、带动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示范载体在上海越发稀缺。

2.数字化转型谱写主旋律,智能制造成竞争主战场

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分工体系面临新一轮重组,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升级已是经济发展根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加速来临,尤其以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驱动的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数字新基建、在线新经济加速推进,医疗、教育、交通、商贸、制造等传统行业加快智能化转型。上海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需要抓住战略机遇,发挥制造优势,顺势而谋乘势而上。

3.闵行区功能提升关键期,亟待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全面落实中央交付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时期,也是闵行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战略区位优势,全面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新阶段,需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聚焦“五型经济”增创未来竞争优势,强化与徐汇滨江、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科创资源的圈层联动,在虹桥、莘庄城市副中心,南部紫竹、浦江板块新功能打造基础上,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闵行“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战略定位,以打造“高成长、强引领、全要素的人工智能特色生态区”为目标,以“东西协同、南北联动”为指引,以“创新试验、产城融合”为特色,加快宜居宜业城区建设,加大引资引智工作力度,加强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构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全面汇聚的产城共生家园,把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更紧密地融入到上海、长三角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实践体系中,打响人工智能马桥品牌,成为服务闵行城市功能提升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的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标国际和立足区情相结合。对标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水平,立足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目标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基础优势,前瞻布局、科学规划,着力增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马桥人工智能应用综合实践显示度和影响力。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环境营造等方面作用,加强对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的谋划,推动优质资源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龙头带动效应,加快形成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

坚持创新引领和应用驱动相结合。发挥闵行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聚的优势,深化各主体在试验区内展开合作,布局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力争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试验区先行先试,打造多元化、全景式应用场景,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区建设相结合。把握试验区开发建设的机遇,构建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功能建设,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城区高水平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坚持服务国家上海战略和体现闵行马桥特色相结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特色打造,聚集闵行区内人工智能高端资源,联动g60科创走廊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应用示范,完善产业生态,为支撑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马桥经验”。

三、发展目标

以“智汇马桥、智创未来”为创建口号,打造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链为动力、资本链为支撑、人才链为保障、应用链为体现”的人工智能生态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球人工智能未来城区的示范样板。到2025年:

创新载体实现新功能。加快动迁推进和土地收储,全力推进试验区开发建设,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展示、研发孵化、智能制造空间载体,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建产业载体面积160万平方米,建成5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打造“工业智能制造中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到800万元/亩。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引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机构50家,培育100家科技企业,智能工厂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160台/万人,建成智能制造标杆工厂10个,打造具有较强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2个,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态势,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新增税收总额30亿元。

智慧城区形成新样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构建万物互联、泛在融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围绕“智慧 产业经济”“智慧 民生服务”“智慧 城市运行”,拓展人工智能全景式融合应用场景,形成3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打造数字赋能、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区新样板。

环境营造迈上新台阶。人工智能政策、机制不断创新突破,汇聚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团队,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构建一流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表2-1“十四五”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1

经济密度

规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800

预期性

2

应用综合实践区企业营收

亿元

5年累计80亿元

预期性

3

新增税收总额

亿元

30

预期性

4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5年累计50亿元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万元/亩

800

预期性

6

创新动能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

5年累计100家

预期性

7

科技企业数量

100

预期性

8

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数量

5

预期性

9

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

5-10

预期性

10

示范引领

引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机构数量

50

预期性

11

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数量

30

预期性

12

智能工厂机器人使用密度

台/万人

160

预期性

13

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10

预期性

14

具有较强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1-2

预期性

15

产城融合

新增产业载体建筑面积(含存量转型)

万平方米

160

预期性

16

应用综合实践区新增商业办公与公共服务设施面积

万平方米

49

预期性

17

新增人才公寓面积

万平方米

14

预期性

第三章 空间布局

试验区规划面积15.7平方公里,其中北部应用综合实践区4.9平方公里,中部马桥产业园2.74平方公里,南部闵开发片区8.06平方公里。围绕试验区发展战略定位,构筑“一轴、三区、多组团”的发展空间布局。“一轴”是指中青路配套服务轴,“三区”是指“北智汇”智能应用展示区、“中智创”研发孵化转型带、“南智造”高端智能制造园。“多组团”是指围绕“三区”建设布局多个功能组团。

“一轴”:沿中青路打造串联试验区南北的人工智能融合创新配套服务轴,针对试验区特色产业提供专业化的实验条件、中试和技术平台,集聚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图3-1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空间布局

“三区”:北智汇:依托应用综合实践区,聚焦“研发 总部”,构建总部集聚、应用示范、宜居宜业的创新型产业社区,形成“一心多片区”(中央绿心 商务配套区 总部引擎区 ai复合社区)发展格局。中智创:依托马桥产业园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利用既有工业转型释放空间,聚焦“转化 智造”,打造产学研一体、创新创业活跃的研发孵化转型带,与北部创新型产业社区形成支撑,同时与南部高端智能制造园联动发展。南智造:推进闵开发东区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赋

能实体经济,聚焦“智造 研发”,构建“四大门户节点 一个重点转型区域”的空间转型体系,建设总部研发campus组团、产业服务核心区、研制一体复合型产业区、滨江新型工业创意示范区、长三角智能制造共享服务基地。加快闵开发西区开发建设,带动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发展。推进双钱轮胎厂、重型机器厂转型,扩展增量资源,打造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高端智能制造园。

图3-2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应用实践区空间布局

“多组团”:依托应用综合实践区,打造商业服务组团、创新研发引擎、核心研发组团、智慧生活组团;依托马桥产业园,打造智能传感器、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研发制造组团,推动马桥产业园西部地块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等ai赋能新业态,打造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苗圃等创新创业载体。依托闵开发西区,打造芯片研发与制造组团、大数据与云计算组团、语音识别与处理组团、机器人研发制造组团。依托南部转型升级片区,打造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组团。(详见附件3)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坚持规划先行,画好未来智城顶层设计一张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多方融合新理念、新观点、新做法,以未来视角、全球视野做好规划顶层设计,把人工智能元素融入规划、设计、建设等全过程。

1.加快城市规划设计

按照“画好一张图”的要求,绘制体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明确研发、智造、应用、生活体量设计和空间布局的三维立体规划图。加快应用综合实践区整体规划报批,配合推进南部单元规划和03单元规划编制,有序推进电机学院、g18/19、紫藤宾馆及周边区域等重点转型地块规划修编和城市设计,以规划引领试验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加快水绿环境、智慧城市、产业功能、综合交通、新基建、建筑风貌、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

2.完善周边交通规划

围绕试验区重大项目与重点功能集聚需求,配合相关部门深化南部枢纽规划研究,在嘉闵线通道、23号线选线方案基础上,从枢纽锚固功能和服务功能角度出发,完善上海西南部地区客运交通枢纽布局。推动优化中运量f3选线方案并争取尽早启动建设,将其作为试验区与七宝西翼、莘庄商务区、莘庄工业区、马桥大居、闵开发和紫竹高新区衔接的主要线路,推动闵行南北区域联动发展。

图4-1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周边交通规划

 

3.制定城市建设导则

在锁定城市形态、公共空间、城市景观的基础上,梳理产业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管线综合布局、智慧城市推进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制定城市建设导则,输出推广试验区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为闵行区今后城市建设推进提供指导借鉴。

二、聚焦特色领域,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新高地

结合马桥发展优势和周边产业基础,重点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智能新硬件产业,打造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1.打造世界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聚焦智能服务机器人和轻型工业机器人两大重点方向,加强全链条布局、全要素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发挥达闼机器人及柔性执行器项目落地引领作用,加快高仙机器人、现代机器人、鲸鱼机器人等建设投产,瞄准国内外知名智能服务机器人和轻型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招商,集聚更多优质企业落户马桥,构建涵盖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争取掌握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面向智慧生活和智能制造需求,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智能服务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轻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智能机器人全国知名品牌。

2.建设国家级智能新硬件产业基地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个人穿戴、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生产制造等领域集成融合趋势,依托试验区内存量转型地块,引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影响力的智能硬件龙头企业,形成1-2个类似华为、小米、大疆的智能新硬件自主品牌终端产品,打造国家级智能新硬件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针对人工智能算法及应用场景定制的asic芯片,支持适用于航空航天、车载、工业等细分领域的半定制fpga芯片研发和应用,加快布局云端训练和端侧推理芯片。大力发展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智能硬件产品,丰富移动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加快智能娱乐、生活健康等领域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研发集成图像与视频精准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多种技术的智能安防产品。发挥闵行航空、航天、卫星、电子等产业优势,以集成与研发为切入点,发展特定场景应用智能无人机和卫星导航智能设备。围绕装备、汽车、医疗、体育等领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和高端智能消费传感器,支持语音识别与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研发,布局“ai 汽车”、“ai 医疗”、“ai 消费品”等融合新业态。

3.布局高等级云计算服务体系

发挥紫光(上海)芯云中心、上海数据港等数据中心项目带动作用,通过“搭平台-引龙头”的方式完善云计算产业生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形成辐射全上海的云计算服务基地。推动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在试验区集聚,争取吸引1家类似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的云计算龙头企业在试验区设立业务板块,打通云计算上下游产业链。围绕互联网、交通、物流、制造、金融等行业应用需求,搭建安全可控的行业云平台及生态体系,推出个性化、定制化的云计算产品和和记娱乐怡情博娱官网的解决方案,面向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加快推进试验区内存量企业上云用云,支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4.构建工业互联网赋能生态体系

建设运营“上海工业智能制造中心”,打造“5g 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引领带动性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鼓励依托上海电气等企业搭建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场景深度开放,面向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和试验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打造工业智能领域整体和记娱乐怡情博娱官网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输出平台。加快推进试验区内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推行云制造、柔性制造、共享制造、c2m、d2m等新制造模式,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工厂、无人生产线和无人车间。围绕试验区产业链条,建立孵化、研发、中试、检测等与智能制造生产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建设长三角智能制造共享服务基地,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孵化支撑,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

三、推动产研合作,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反应堆

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开放创新服务平台,以试验区为核心,加强与周边创新载体和平台资源的统筹联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反应堆。

1.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智能机器人、智能新硬件领域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加强与周边零号湾双创基地、紫竹创新创业走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的资源共享、研发协同,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高地。加快达闼-上大云端机器人研发中心、鑫智谷人工智能产业研发中心、中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试验区重点企业与国内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交大、同济、复旦、哈工大、西工大、清华、北航、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协同创新机制、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机制,围绕智能感知技术、理解认知技术、计算处理技术、智能执行技术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智能软硬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

2.建设大数据创新应用实践基地

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需求,打造对内共享、对外开放的试验区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上,搭建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利用区块链多方参与、多中心、可追溯、防篡改的技术特点,探索推进高价值多模态融合数据开放、交易和应用。在确保数据安全、功能共享的前提下,向区域内政府部门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研发机构提供高质量、适度规模的数据集,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训练试验。同时探索大数据交易、大数据竞赛、大数据开源社区等多种形式,构建大数据创新应用生态。

3.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服务平台

针对人工智能核心关键领域共性技术的研发、检测、转化等,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开发者、创业者和传统企业提供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和底层技术,以及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设备共享等方面的服务。搭建自动驾驶试验场、智能制造试验床、智能家居体验场等应用场景验证环境,支持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

四、推进应用示范,塑造人工智能产城融合新样板

深入贯彻落实“”重要理念,一手紧抓交通道路、能源设施、民生配套等工程建设,一手力推“ai ”全面深度融入园区生活生产,以国际化、组团化、生态化布局为方向,兼顾硬环境与软实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塑造智慧创新人文特色,建“好”建“美”一个智慧城区,实现生态圈、生活圈、产业圈、商业圈的联动循环。

1.推进高效通达智慧交通

一是完善骨干交通 慢行交通网络。配合东西联络线、嘉闵线南延伸至马桥枢纽等市域铁路规划,推进轨道交通规划23号线建设,形成快速路 轨道的横纵交通网络,提升与中心城区和邻区的交通效率。研究打通南北方向交通屏障,推进沙溪河路与中康路、中康路与楚雄路、中青路和碧溪路的连通方案,实现主干路与次干路有效衔接,打通区域道路微循环。结合区域内滨水生态结构,铺设漫步道、快步道和骑行道,构建试验区内连续、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网。二是全方位打造智能交通体系。在区域内建设“智慧路段 智慧路面 智慧路口”三位一体的全息感知道路,打造具备智能信号灯、智能路牌、智能公车站、智能停车场、定制公交等于一体的智能交通服务体系。并在部分路段布设无人驾驶专用车道,率先推出无人驾驶、无人出租车、无人配送等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图4-2 试验区内部交通网络

2.共享精准便捷生活服务

一是加快构建15分钟生活圈。按照国际领先的“小尺度复合”规划思路,以“一心多片区”为布局,有序推进学校、医院、社区中心、文体娱乐、生态公园、商业贸易、交通站点等生活配套设施。到2025年初步建成园区主干路网体系,并针对中、南部板块增加社区级服务设施,完善十五分钟生活圈。二是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式教学平台,提供智能学习预警、智能学习推荐、智能助教和课堂行为智能分析等个性化学习环境。三是推进智慧医疗示范应用。依托达闼科技的云端智能医护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消毒机器人、安保测温机器人以及科大讯飞的全流程医疗服务机器人、ai电子病历系统、一聊语音输入系统等现有基础,全面深化人工智能在医疗研发、医疗影像、远程问诊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一站式、个性化医疗服务与应用示范。四是形成特色智慧人文环境。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公园,沉浸式影院、剧场,设立智能引导、售票、讲解及路线规划机器人。依托全息影像、ar/vr等虚拟技术,在观赛、游戏等多个文娱领域打造智能场景体验。五是布局时尚活力商业街区。响应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需求,将ai体验场景贯穿于导购、试穿、支付、酒店入住、就餐、会议、健身等每个商业消费及酒店服务环节,开启智能零售、无人餐厅、vr体验等未来体验型商业应用。

3.建设宜居健康智能社区

一是规划建设多层次、多类型住房体系。为满足区域内人才居住需求,实现职住平衡,建设包括人才公寓、商品房、别墅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同时推出部分“只租不售”高品质住宅,维续人才流动性。二是着力建设未来生活社区。在试验区北部建设智能化设备全覆盖的楼宇及小区,充分实践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路灯、智能电梯、智能垃圾分类、智能绿化养护、智能多媒体交互、智慧居家养老、智慧生活管家机器人等一系列应用场景,让小区管理与服务实现“秒级通信”,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生活环境。

4.搭建数字孪生管理中枢

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以“应用为要、管用为王”,构建试验区综合治理大脑中枢。基于多维、海量、全息数据汇集,推进试验区治理要素数据“一张图”,实现土地规划、能源调控、交通实况、应急处置、产业监测、公共安全、环境应急、社区治理等多个特定场景的数据展示、决策分析、智能预警与协同指挥。同时加强与区级“一网统管”平台的对接,实现城区运行生命体征的全域感知、全时响应、全城协同、全息智研,形成多方参与、居民自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5.建设全景展示“ai公园”

依托“ai公园”,采用5g、ai、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展示中心、体验中心,作为产业创新发展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新硬件等产品的重要展现窗口,唱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综合实践的“二重唱”。同时,汇聚发布全球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产品,展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创新成果,打造集成果展示、新品发布、国际交流、会议服务、休憩观景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实践成果“全景展示体验场”。

 

 

 

 

 

 

 

 

 

 

 

图4-3 ai公园总平面图

6.构建滨水生态开放空间

充分发挥试验区自然生态优势,推进滨水景观提升和空间开放,构建“一心多点多廊道”的滨水生态空间。新增以ai中央公园为核心的中央绿心,以及三个生活社区内的社区级公共绿地。形成以中央活力走廊、昆阳路生态走廊为主,中青路绿化带、江川路绿化带、申嘉湖间隔带为次要走廊的多廊道系统。沿黄浦江开发以滨水绿化为主题的滨江绿心、滨江公园,成为融自然、生态、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绿色滨水景观带,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

 

 

 

 

 

 

 

 

 

 

 

图4-4 “一心多点多廊道”概念展示图

五、夯实发展基础,打造人工智能新型基建示范区

面向园区智能化发展和新一轮科技创新,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平台,以5g技术为纽带,构建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融合的“云-边-端”新型网络体系,推进智能融合终端部署,实现覆盖园区全要素、全时空、全粒度感知,有效支撑园区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创新。

1.率先打造“双千兆”园区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5g基站在园区的全面规模部署,以及重点区域、重点场景的精准覆盖。根据特定场景需要,实现5g与人工智能,ar/vr/mr等沉浸式技术、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同时,加快“全光网”宽带建设,具备用户体验过百兆、家庭接入超千兆、企业楼宇商用达万兆的网络服务能力,全面支持ipv6,满足智慧小区、智慧园区千兆固网应用需求。

2.构建人工智能计算平台

聚焦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算法”三大要素,重点推进上海数据港等高能级云计算中心建设,基于ai技术,搭建支持多端多平台部署的大规模开源训练平台和高性能推理引擎,形成面向传统行业赋能的算法模型,逐步打造集高性能ai算力、大规模ai算法、开放式ai服务于一体的ai计算与赋能平台,服务马桥、闵行乃至全市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3.布设神经末梢感知体系

顺应边缘计算、新型终端发展需求,结合园区土地规划与空间布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统筹部署通信基站、nb-iot、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高清摄像头等感知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加快通用感知终端、智能接入设备、边缘计算节点、社区级处理中心等网络边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联网低时延、高通量传输能力,保障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安全可靠。

4.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以“集约、融合、智能”为导向,以全新理念建设传统市政、交通设施。一是建设智慧路灯杆、智慧车站。结合新改扩建道路开展智慧路灯建设,在传统设施功能上,集成微基站、无线网络(wifi)设备、视频监控、信息发布、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以及空气质量、噪声、水位、风声等多种传感器于一体,形成全新的城市信息采集终端和便民服务终端。二是布局智能配送设施。满足当前“无接触配送”需求,推进智能取物柜、智能生鲜柜,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的布局和建设。

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人工智能集成服务新体系

以创新孵化服务、招商引资服务、人才招引服务、融资投资服务为重点,着力完善试验区配套服务体系,凝聚各方资源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提供全方位保障。

1.构建创新孵化服务体系

围绕人工智能主题布局创新孵化空间载体,启动“创客街”建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孵化培育服务,打造从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到园区的阶梯式立体孵化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创业辅导、创业活动、市场推广、资源对接等一系列“伙伴式”服务,激发园区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在线孵化平台,打破物理空间桎梏,为各地创业团队提供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全方位助力创新创业。推出“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应用征集大赛”等一批高端论坛和赛事活动,通过组织行业竞赛、高峰论坛、国际会议等形式,加深横、纵向产业链的交流合作与需求对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要素在试验区汇聚融合、落地。

2.构建招商引资服务体系

强化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围绕业态短板、潜力产业和引爆性项目开展定向招商,着力引入一批具有前沿技术、产值贡献的高端项目。优化招商服务,提供从项目开工起的市场调研策划至客户签约进驻之间的全方位的招商管理与服务,满足客户未来对于空间产品的扩张及整合需求。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新硬件、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深挖潜在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领域企业入驻。

3.打造人才培引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依托“大师湾”,合作建立“世界级大师工作室”“海外人才双创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坚持“项目引人才,人才带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强磁场”。依托上海市和闵行区各类海外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工程等,全面加强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交大、华师大等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合设立人工智能课程,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引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加强人工智能关键领域人才储备。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和高端人士工作生活的宜居环境。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研骨干等建立绿色通道,加强高品质学校、医院、商业服务配套,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服务需求。推进白领公寓建设,完善人才住房保障。

4.构建融资投资服务体系

设立1-2支由试验区开发公司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入,通过投资入股或低息甚至免息借款的形式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直接给予资金帮助。探索“基金 基地 服务平台”的模式,做好项目推荐、资源对接和增值服务,打好政策组合拳。把握科创板政策机遇,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科创板上市融资。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探索通过银团模式、投资对接等为产业企业提供覆盖成长全周期、全方位的金融“软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联动

创新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统筹发展体制机制,优化统筹建设管理和统筹招商引资机制。争取将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纳入市级重点开发区域,在未来产业布局中作为重点发展。积极争取市级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向试验区倾斜。成立人工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人工智能专家和骨干企业定期联络机制。

二、探索改革创新

对标借鉴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积极探索、试点落地一批创新举措,争取临港新片区制度改革在试验区复制推广,营造符合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制度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服务环境,争取赋予试验区在建设、投资、管理等方面更大自主权,集中资源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探索包容审慎的新业态新模式管理模式,鼓励“先创新、再规范”,实施轻微违法免罚制度、非强制性监管手段,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

三、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人工智能产业认定标准,梳理人工智能企业信息库。加大市、区专项资金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倾斜,优化对人工智能孵化器的补贴支持政策,制定人工智能产业针对性专项政策,降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加快完善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政策体系,通过专项资金、研发补贴、税费优惠、房租减免、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鼓励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试验区、闵行乃至更大范围内应用推广。

四、强化任务落实

加强试验区建设任务实施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建立与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和领军人才的定期会商机制,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重大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实施、重大政策落实等问题。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和创新联盟,促进行业交流、协同创新和应用推进。

 

附件:1.试验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说明

      2.试验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3.试验区产业组团

 

 

 

 

 

 

 

附件1

试验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说明

 

1.规上工业总产值

规上工业总产值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到2025年,试验区培育引进一批产值规模十亿以上的头部企业,结合马桥产业园、闵开发存量,预计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

2.应用综合实践区企业营收

应用综合实践区企业营收是指在应用实践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结合试验区目前情况,“十四五”期间,应用综合实践区企业累计营收预计达80亿元。

3.新增税收总额

“十四五”期间,试验区范围内新增企业的税收总和,结合试验区现状,到2025年,试验区累计新增税收总额30亿元。

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主要指工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十四五”期间,试验区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预计达50亿元。

5.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固定资产投资受到重大项目的影响较大,随着试验区大规模建设启动,工业及商办项目投资强度预计会迅速上升。“十四五”期间,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预计可达800万元/亩。

6.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完成申报认定的企业。结合试验区实际,“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申报数量预计达到100家。

7.科技企业数量

科技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结合试验区实际,预计到2025年可培育引进100家。

8.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数量

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指承担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功能的各类人工智能创新组织,包括各类公共科创平台、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目前紫光芯片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上海工业智能中心已落户试验区并启动建设,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作为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入驻试验区中欧人工智能创新园。预计到2025年至少可建成5个创新平台。

9.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

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指站在人工智能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包括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中的人工智能人才,到2025年,预计培育引进5-10名。

10.引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机构数量

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机构是指传感器研发、计算机视觉、智能家居、智能物流、芯片研发与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语音识别与处理、机器人研发制造等领域的国际知名、行业领先企业和机构。到2025年预计可累计引进50家。

11.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数量

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是指面向“智慧 产业经济”“智慧 民生服务”“智慧 城市运行”落地的具有示范性的人工智能应用项目的数量。到2025年,预计可累计落地30个。

12.智能工厂机器人使用密度

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指制造行业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机器人密度=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制造业工人数)。试验区作为人工智能特色园区,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使用密度略高于闵行区平均水平,达到160台/万人。

13.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是指具有标杆引领性的“智能工厂”“无人工厂”。目前试验区已有的abb、博朗以及正在建设的福洛德、达闼、光明等项目都有潜力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到2025年,试验区预计可建成10家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14.具有较强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具有较强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指在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闵行、全市乃至长三角制造企业有明显支撑、带动效应的平台。目前试验区已落地的紫光芯片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上海工业智能中心两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成为这类平台的潜力。到2025年,预计可建成1-2个。

15.新增产业载体建筑面积(含存量转型)

新增载体面积主要指新增出让土地或者存量转型土地上新建产业载体的地上建筑面积。结合项目建设周期和进度,到2025年,预计可实现新增载体面积(含存量转型)160万平方米。

16.应用综合实践区新增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面积

新增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是为了满足试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人才需求新建的商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的面积。到2025年,预计应用综合实践区内新建49万平方米。

17.新建人才公寓面积

新建人才公寓是指专项用于人才就业的生活配套租赁公寓。到2025年,预计新建14万平方米。
附件2

试验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序号

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选址(地块)

建设周期

预估投资额

(万元)

1

福洛德(上海)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双态逻辑变速器产业基地项目

马桥镇工-307号地块

预计2025年投产

73304

2

上海金闼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达闼)

马桥镇工—303号地块

预计2024年投产

244300

3

上海里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母婴用品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马桥镇工-318号地块

预计2024年投产

17055

4

上海金效实业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联东u谷)

马桥镇工-285地块

预计2024年投产

50000

5

上海闵联新发展有限公司

科大讯飞ai park项目

闵开发西区05-02地块

预计2025年年投产

48200

6

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g18/19

闵开发26a—03a号地块

预计2023年投产

150000

7

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教育机器人生产基地项目

马桥镇08-04b地块

预计2025年投产

18000

8

莘庄工业区

 

应用区09ba-06地块

预计2025年投产

100000

9

上海马桥智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工业智能中心

应用区09b-03地块

预计2025年投产

130000

10

待定

“鑫智谷”项目

应用区17ad-15地块

预计2024年投入运营

320000

 

附件3

试验区产业组团

图3-3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应用实践区产业组团

 

图3-4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马桥产业园产业组团

图3-5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闵开发西区产业组团

图3-6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南部转型升级片区产业组团

网站地图